沾化冬枣栽植历史悠久,民间有“先有冬枣树,后有沾化县”之说,百姓自古就有“房前屋后三棵枣树”的习惯。不过,从庭院走入大田,还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。
沾化面临渤海湾,又是黄河冲积平原,土壤偏碱性,气候也很独特。有意思的是,这片土地上种别的都不适合,连最好活的白蜡树也长不好,可偏偏适宜种枣。而且只有沾化能种这个树结这种果,别的地方要么光长树不结果,要么结出果子也不好吃。20世纪80年代,一位领导偶然发现这种现象后,就提倡大面积栽植冬枣,起初老百姓不理解,等个别人大胆尝试见到效益后,农民们开始蜂拥而上,以致到最后沾化县要控制种植规模.
经过近30年发展,沾化枣农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模式已经成熟,但是沾化区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科学高效种植的脚步。例如,研究推广的“三增三减”模式,引导枣农从产量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。通过减密度、增光照,减产量、增质量,减化肥、增有机肥,逐步实现由"高产量"向"高质量"转变、"早密高"向"乔稀优"转变、由短期增量向长期改质转变。
2014年,沾化区在多年积累的沾化冬枣生产管理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,深入推进沾化冬枣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,在原来制定的《无公害农产品-冬枣生产技术规程》基础上,制定了"国家标准"《地理标志产品-沾化冬枣》和《绿色食品-冬枣生产技术规程》,并配套出台了《关于沾化冬枣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的意见》、《关于沾化冬枣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标准的意见》等,共制定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11项,完善了以"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"为主,"地方标准、企业标准"相配套的沾化冬枣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全过程标准体系。
点击阅读全文